本台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周口市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兴粮,用现代农业新科技、新装备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动“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深入实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提高种子品质检测水平,准确定性种质特性,加快育种步伐。今年,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新购买了一台瑞典进口的“连续光谱近红外分析仪”,正式“上岗工作”。
“这个仪器它先进的地方就是不破坏籽粒,从低世代二代、三代就可以开始进行品质的检测了,这样都能很清晰的看出来它的品质的含量指标,就不需要等到它八代以后,稳定之后再进行磨粉检测了。”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副主任王丽娜说。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主任韩玉林表示,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打好种业翻身仗,不仅要在种质资源上率先突破,更要在技术资源方面加力。近年来,农科院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亿多亩,叫响了“周麦”品牌。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研究的小麦骨干亲本新种质周8425B,全国172家育种单位将其作骨干亲本,培育出325个小麦新品系,衍生系在全国的应用面积达到5.89亿亩。荣获2020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我们通过常规育种技术与新技术新装备新平结合之后,就可以达到育种的目的性更强了,育种的速度更快,育出的品种更好,就可以解决掉我们这个育种中的“卡脖子”的问题。”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主任韩玉林说。
良种离不开良田,在加快良种培育推广的同时,周口市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中原粮仓”。2019年,全市建成73万亩高标准农田,2020年全市86万亩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尤其是首批选择商水县、郸城县、淮阳区集中连片打造的7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探索总结了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护规范化的“五化”标准模式,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安装这种节水灌溉设备的是种粮大户刘天华,去年,他在商水县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内流转了1700多亩土地。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老刘花费200多万元,自己设计,自己实施,一口气安装了6台自走式节水灌溉设备。
“调试好以后全程智能化,规模上去了,自己坐到家里喝个茶拿着手机一点击,这边就浇水了,这样我们的庄稼好管理。”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说。
良种、良法、良田,农技、农机、农艺,从种到管,再到收获,“硬核装备”在农业生产实现了全流程“科技范儿”的服务,饱尝“科技大餐”的农作物打出的粮食产量同样是“毫不含糊”。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86.86亿斤,首次跨越185亿斤台阶,稳居全省第一位。周口市本级及下辖8个县(市、区)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4个县为国家超级产粮大县。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要建设高标准农田100.9万亩,确保粮食产量达到186.9亿斤。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确保十四五末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突破200亿斤以上。”周口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华说。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刘海霞 金 光
编辑:陈盼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