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周口市“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产业扶贫专场上,市扶贫办行业扶贫科副科长王向前,市扶贫办督查巡查科科长曹辉,市扶贫办开发指导科科长杨现诚,市扶贫办社会扶贫科科长韦学政,市扶贫办规划统计科科长豆筱倩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发布人 苑 涛 市扶贫办副主任 杨现诚 市扶贫办开发指导科科长 豆筱倩 市扶贫办规划统计科科长 韦学政 市扶贫办社会扶贫科科长 曹 辉 市扶贫办督查巡查科科长 王向前 市扶贫办行业扶贫科副科长 主持人 吕泽庶 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 周口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中心记者: 王科长,你好。就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请谈谈您的看法,谢谢。 市扶贫办行业扶贫科副科长 王向前 谢谢您的提问。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是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以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当前,我市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汇期。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有效、最直接的衔接点,是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做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重点是抓好“三个衔接”。 一是做好规划衔接。重点推动乡村振兴地方规划与脱贫攻坚行动规划叠加,将产业振兴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把在脱贫攻坚中发挥良好作用的扶贫产业纳入到乡村产业振兴规划或实施方案中,把对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与县域内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相结合,进行统筹谋划,推动产业扶贫转向产业兴旺。 二是做好政策衔接。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向乡村振兴“普惠政策”转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把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紧密衔接起来。发展方式从产业“扶”贫向产业“带”贫转变,从注重产业覆盖向注重产业长效发展转变,扶持环节更多从生产环节向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方向转变。 三是做好机制衔接。借鉴产业扶贫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脱贫实践中积累的典型经验做法与乡村振兴有机整合,调整优化乡村产业振兴的体制机制,助推乡村振兴。谢谢! 大河网记者: 曹科长,您好。受疫情影响,一些脱贫人口存在返贫的风险,还有一些边缘人口可能也存在致贫的风险,请问市扶贫办采取什么举措来防止返贫和致贫的发生?谢谢。 市扶贫办督查巡查科科长 曹 辉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市始终把防止返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效、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 一是全面落实“四个不摘”,有效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确保在攻坚期内责任不松、帮扶不减、队伍不散,保持各项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二是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全方位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出台了《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意见》,开展对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三类重点人群监测帮扶,建立县、乡、村三级监测队伍,明确“三类人群”中每户至少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对已脱贫的贫困户和困难群众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预警,发现返贫风险及时采取帮扶措施,确保脱贫不返贫。 三是着力加强产业风险防范。针对当前个别地方产业发展中存在盲目跟风、不切实际等问题,通过建立以贫困户利益为中心的风险保障机制,组织开展产业发展风险评估,从科学决策、产销对接、利益联结、技术服务、保险保障等方面,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做好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工作,确保扶贫产业持续稳定发挥带贫作用。 谢谢! 东方今报记者: 杨科长,您好。我们知道,产业扶贫核心是主体带动,利益联结机制就成为带动的根本。请问我市在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主体带贫益贫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市扶贫办开发指导科科长 杨现诚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产业扶贫利益联接机制事关产业扶贫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在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的同时,注重带贫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一是积极引进、培育、壮大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用活用足各项激励、引导、扶持政策,努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一批带贫作用强的龙头企业,着力壮大一批本地扶贫龙头企业,支持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小微型企业,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可持续的利益联结主体。目前全市共培育县级产业扶贫龙头企业79家,带动贫困户3.02万人。 二是保持产业扶贫政策的连续性,确保对带贫主体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贴、利润返还、风险补偿、税收优惠和土地使用等支持产业扶贫的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发挥精准扶贫企业贷作用,支持产业扶贫经营主体多方筹措资金发展壮大,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探索建立产业发展风险保障金制度,为经营主体分担风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贫困户专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 三是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模式,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设计利益联结模式,做好产业扶贫利益精准联结工作。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有劳动能力但需要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采取入股、托管等利益联结模式;对有劳动能力的在村贫困人口采取合作、订单、劳务、购买公益岗位等融合模式,创造就业机会,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到产业项目生产、管理、市场经营等活动中。我们共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政府+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保险”“政府+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带贫模式,最大程度地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度,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谢谢! 河南法制报记者: 韦科长,您好。近年来,周口市在产业扶贫方面成效显著。但随着扶贫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极易出现扶贫农产品的卖难现象,甚至可能出现滞销。请问,市扶贫办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市扶贫办社会扶贫科科长 韦学政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产业扶贫工作的关心关注!随着扶贫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扶贫农产品短时间内大量集中上市,很有可能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的卖难现象。对此,我们把消费扶贫作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消费来自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产品和服务,以消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促进精准脱贫。成立了消费扶贫领导小组,积极与市直行业部门对接沟通,相继出台了《周口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互联网+战役情促销售助脱贫活动的通知》《周口市消费扶贫六项行动方案》《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各行业部门工作职能,为做好消费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打造周口扶贫商标LOGO,开通“周口消费扶贫商城”微信公众号,举办周口市扶贫产品展销暨消费扶贫月启动仪式等多举措促进消费扶贫,充分利用“农购网”这一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开展扶贫产品进服务区、进酒店、进商超、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等一系列行动,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进一步健全了我市消费扶贫工作机制。全市已有246家供应商,386种产品在农购网注册成功,有效缓解了受疫情影响农产品滞销卖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在扶贫产品认定过程中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的申请原则,对申请主体提交的资质材料、产品质量价格和带贫成效进行审查,确保申请认定的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着力提升我市扶贫产品品质。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560个供应商、960种产品参与扶贫产品认定工作,销售金额高达15.4亿元。消费扶贫献爱心行动中,全市组织献爱心次数221次,参与活动人数达18517人,销售额达1164.7万元。全市采购农产品数量为123.5万吨,销售金额为264623.9万元,全市采购销售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扶贫产品数量为61.5万吨,销售金额156100万元。打造了西华胡辣汤、扶沟蔬菜、太康肘子、淮阳黄花菜、商水猪蹄等特色区域品牌,较好的解决了农产品难买问题,有效地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谢谢! 周口报业集团记者: 豆科长,您好。一些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自身发展产业动力不足,我市在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自身“造血”功能转变的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市扶贫办规划统计科科长 豆筱倩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原则,在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的同时,非常注重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培育,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励志脱贫的热情,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扶贫更重扶志,挺起贫困户“脊梁”。通过宣传教育,大力推行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鼓励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发展产业、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二是坚持示范引导,增强贫困群众发展信心。通过加大宣传引导,广泛宣讲产业扶贫政策,树立致富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育,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目前我市已对2052名创业致富带头人进行了集中培训,每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均达到3人以上,充分发挥激励带动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作用。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秉持“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则,为贫困群众提供技术支撑,对于从事农业种植、家庭养殖、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对他们进行种养加技术、市场信息方面的培训;对于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对他们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对于有资源无劳力的农户,引导他们参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实现资产收益。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造血”的能力。 四是坚持因户施策,精准进行产业帮扶。充分发挥驻村扶贫工作队、产业发展指导员、产业扶贫专家组、帮扶干部、包村联户服务农技人员等作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尽可能多地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为贫困户量身定做恰当的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掌握一门技能,选择一条致富门路。谢谢! 大河报记者: 曹科长,您好。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我市产业扶贫工作重点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推进?请介绍一下,谢谢。 市扶贫办督查巡查科科长 曹 辉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脱贫攻坚战收官在即,但产业扶贫不能收官,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为切实做好今后一段时间产业扶贫各项工作,推进扶贫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重发力。 一是开展薄弱环节大排查。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各县(市、区)全面梳理排查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带贫主体持续发展能力、科技人才服务支撑、农产品销售帮扶、带贫减贫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持续抓好整改问题的全面清零和产业扶贫的作风建设,确保以良好的工作状态、过硬的工作作风高质量完成产业扶贫目标任务。 二是抓好农产品销售工作。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消费扶贫产品,进一步开展线上、线下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组织大型批发市场、经销商与贫困地区带贫主体开展产销精准对接。协调各类电商平台设立扶贫专卖店、电商扶贫馆和扶贫频道,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产品专卖活动。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落实农产品销售应急预案,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规模性滞销卖难问题。 三是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工作保障机制,组建产业技术顾问和产业技术专家组队伍,充分发挥产业扶贫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特聘农技员作用,帮助引进优良品种、引进龙头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加强科技帮扶工作跟踪问效,深入了解科技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推动进村入户帮扶,提升帮扶效果。 四是务实谋划明年工作。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着力点,抓紧启动“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以县为单位统筹谋划区域农业全产业链构建和到村到户产业培育,因地制宜科学做好项目布局,在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产销对接机制、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等方面重点谋划,推进扶贫产业提质增效、换档升级、发展壮大。 谢谢! 编辑:陈盼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