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红白喜事简办蔚然成风,宴席规模减半而情谊不减,村民荷包“减负”笑容更甜……近年来,鹿邑县任集乡西郜村以党建引领移风易俗,通过支部牵头、党员示范、制度约束、文化浸润,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乡村的铺张浪费难题,让文明新风吹遍田间地头。
“听了村里的建议,从‘三顿饭’变成‘晌午一顿饭’,总共下来花费不到两万元,这婚结得既体面又轻松!”近日,鹿邑县任集乡西郜村青年常珍惜的婚礼账单成了周边广大村民热议的“新风范本”。
金秋时节,走进任集乡西郜村常珍惜的家里,只见院落整洁,燕子低飞,门楣上朱红的婚联仍透着喜庆的氛围。今年7月份,常珍惜准备婚宴时,主动向村委会报备,更是积极响应“晌午一顿饭”的倡议,让原本一百多桌的宴席缩减至二十桌,让喜宴既保留了传统礼俗又焕发文明新风。
过去,“红白喜事三顿饭”的观念在该村根深蒂固,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也在悄然滋生。婚礼上,豪车排列、酒席高档;丧事时,场面同样奢华,仪式繁琐冗长。这些所谓的“排场”,不仅让村民们的负担日益沉重,还造成了极大的餐桌浪费。
针对这一现状,西郜村党支部书记赵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赵振深知,这种不良风气若不及时遏制,不仅会让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还会影响到村里的和谐稳定。于是,他组织召开村规民约大会, 通过“四议两公开”和民主议事的程序,结合本村治理实际,制定出了《西郜村红白理事会节俭制度》。明确了村中婚丧规定、办事程序、宴席标准和奖惩办法等。其中规定,“三顿饭”缩减至“晌午一顿饭”;“红事”一桌席面不超过300元,“白事”一桌席面不超过260元等,这一标准的推行,如同给红白事操办套上了“紧箍咒”。
制度制定出来容易,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一开始,村民们对这种严格的要求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是在限制大伙,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在“丢面子”。面对这些质疑和反对,赵振带领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耐心向村民们解释移风易俗的好处。“红事别拼面子,白事也别讲排场,咱们村不讲厚葬薄养,也不讲掏空家底为孩子结婚,省下来的钱实实在在用来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有付出,就有回报。今年8月份,赵振带领村“两委”成员来到村民常海龙家,向他去世的父亲表示深切的悼念。“海龙啊,你父亲是村里的老党员,为村里作了不少贡献,他的离去让我们都很难过。但我们也得响应镇村号召简办丧事,让老人家走得安心,也减轻你们的负担。”赵振一边安慰常海龙一边劝说道。
“书记,您说得对。我爸生前就常跟我们说,党员要起带头作用,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我们一定会按照政策来,一切从简,让老人走得安详。”常海龙等亲属纷纷点头表示支持。
“常海龙他们家本来准备在饭店待客30桌,经过我们的走访劝解,最终在家待客10桌。虽然没有了过去的奢华排场,但前来悼念的亲友们依然感受到了他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赵振介绍,村里自从制定《西郜村红白理事会节俭制度》以来,村民办酒席现在基本上只请自家至亲,繁琐的礼节也越来越少,既杜绝了铺张浪费,又省时省力。
如今的西郜村,移风易俗已蔚然成风,不仅“红白喜事”上的铺张浪费现象减少,村民们的文明素养也显著提升,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大家不再为了攀比而盲目跟风,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建设美好家园上。
任集乡党委书记刘鑫介绍说:“西郜村的实践表明,党建引领下的移风易俗不是‘一刀切’的禁令,而是通过民主协商和人文关怀,让群众成为新风的参与者、受益者。只有贴近民心、尊重传统、创新治理,才能真正实现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下一步,村里计划由村党支部牵头,组建道德文化宣讲队,由党员骨干定期开展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主题宣讲。”赵振说,同时他们还准备打造文化长廊,展示优秀家风故事和道德模范事迹,让文明新风吹遍西郜村的每一个角落。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朱凡 通讯员 丁冰冰 师浩杰 周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