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近日,记者在位于沈丘县周营镇的周口北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偌大的露天造船生产车间看到,这里弧光闪烁、焊花飞溅、机器轰鸣,多艘正在拼装焊接、安装的大型货运船舶有序摆放在泊位上。
不远处的工程车辆进进出出,两台高大的起重机在余晖的映照下,宛如巨大的金属巨人,吊起宽大的钢板进行船体外壳拼装,起重机剪影与天空中的晚霞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我身后的这艘船于2023年12月份开工制造,长68米、宽11.5米、载重可达2000余吨,现在已经制造完成了,马上就能下水测试准备交付了。”公司总工程师汪红魁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打造的船舶是根据航线下游和全国大部分船闸推出的节能、环保、新型、标准化船型,一般分为三个规格,长度68米、55米、58米,深度4.15米,宽度不大于11.5米,最大载重量2200吨左右,可以通过绝大部分船闸,每艘船配备有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生活垃圾处理装置、油污处理装置,均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
“我们正常每天有将近500名工人在不同岗位赶制工期,目前订单排到了2025年。今年已建成吉水船舶20余艘,在建的30余艘船舶预计6—7月份能够陆续完成交付。”北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飞介绍。
“造船订单之所以有增无减,不只是技术上的优势,更因为政府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发展。临港产业迅猛发展、周钢专用码头建成和二期工程产能扩建、货源充足等多元有利时机,稳步扩大集装箱船、干散货船,能够更高提升适航沙颍河、多拉快跑的优质运输船舶建造。”李飞说。
李飞今年47岁,过去受父辈们的影响,在上海、湖南岳阳、湖北宜昌等地创业长达20多年,并先后创办了两家造船公司,“2014年初,我把厂子迁回家乡,成立了周口市北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占地80余亩,有员工500多人,每年拆解、造船100余艘。”
船厂依傍沙颍河而建,如今正成为乡邻的“致富工厂”、乡村振兴工厂 。
“俺是这个厂里的老工人了,月工资能拿到5000多元。厂子办到家门口,天天上班不出村,不仅能按时接送孩子上学,还能照顾老人,真的很好!”头戴红色安全帽、正在忙着切割钢板的工人张前进说。
“我们这个小村子有上百年的驶船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村从事航运的农户达180多户,常年活跃在淮河、长江流域。这个小村子成了河南省唯一的‘百船村’。”地处北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所在地的刘集村党支部书记程利华颇为自豪。
据悉,沈丘作为周口对接长三角的第一门户和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将坚决按照河南省委、周口市委决策部署,围绕建设“美丽大花园、幸福新沈丘”,实施“15105”总体发展战略,将沈丘打造成周口开放桥头堡、临港经济新高地。沈丘还将持续加快项目建设,不断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协作,着力在补链、固链、强链、延链上下功夫,推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沈琳桂 通讯员 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