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实现新突破。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坚持以国际化视野、市场化理念、专业化服务推动“智慧岛”聚能增效,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优秀投资机构30家,建设创新服务平台10个。
推动伏羲实验室纳入省实验室序列,在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科研新成果。
加快建设周师现代产业学院。
引导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中试基地、应用验证平台,新增省级创新平台30家以上。
力争国家级高新区创建进入考核序列,推动项城、西华等开发区创成省级高新区,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全要素双创中心,打造县域经济创新驱动策源地。
提升高水平创新能力。
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支持银丰科技、阿尔本制衣、四通锅炉、巨鑫生物、耕德电子建设省产业研究院。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支持链主企业牵头设立产学研联合基金,探索跨区域合作共建“创新飞地”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50项以上。
实施高新技术培育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以上。
培育高质量创新生态。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亿元。
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新增专利授权3000件以上。
完善创新片区生活服务配套,发展科研设计、咨询服务、检验检测、供应链金融,形成“科技—产业—服务”创新创业生态。
发挥联合科技攻关基金作用,设立产业链技术攻关探索基金、高校中青年人才探索基金,引进天使、风投、创投基金,构建覆盖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
用足用好“1+21”一揽子人才政策,让优秀人才安下心、扎下根、发展好。
坚持扩大有效需求,在投资消费两端发力上实现新突破。
因时应势谋划项目。
抢抓政策机遇期、窗口期,瞄准国家和省战略方向、政策导向、资金投向,科学谋划一批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等重大项目,做实做细贾鲁河通航、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宁洛高速漯周界段改扩建、兰沈高速太康至沈丘段、S323鹿邑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力争纳入国家和省“大盘子”,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发展“实物量”。
加力提速推进项目。
坚持“五个清单”抓落实,紧盯“七类项目”,压茬推进“三个一批”,全力抓好436个省市重点项目。把产业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生物经济产业园、河南(周口)绿色印染示范产业园、千万吨级汽车钢和电磁新材料生产基地、澄明食品科技产业园、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有效抓手,开工建设周口民用机场、鹿邑通用机场,加快推进沙颍河航道“四升三”工程、平漯周高铁和阳新高速沈丘至豫皖省界段等3条高速公路建设。
把能源项目作为有力支撑,加快推进周口南500千伏输变电和开封—周口、周口—柘城天然气输气管道等工程,抢滩布局新型储能项目,加快“市域一张网”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持续开展重要项目集中攻坚,加大金融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在用地、用能、数据网络等要素保障上靠前发力、主动作为,全力推动项目实施。
促进消费扩容转型。
开展“放心消费行动”,扩大住房、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消费,提升零售、餐饮消费。鼓励老字号企业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动华耀城、荷花商城等传统商业向直播电商转型,推出莲花味精等一批国货“潮品”。
提升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商贸、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发展银发经济,培育新型消费、改善性消费、升级性消费。
打造万达广场、五一广场、关帝老街、荷花渡等地标商圈,每个县(市)至少打造一个消费综合体,每个区至少打造一个特色街区,提升“城市范”“烟火气”。完善县域商业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挖掘文旅消费潜力。
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加快水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和周口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建设,推动老子故里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推进袁寨古民居、黄泛区生态旅游区创建4A级景区,办好伏羲文化旅游节、荷花节、三川十馆•春会、中国杂技春晚等节会,扩大周口马拉松、中华龙舟赛等品牌赛事影响力,力争每个县(市、区)新创建一个3A级以上景区、打造一个特色体育赛事品牌。
强化“创意+科技”赋能,推出一批文创IP产品,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展示项目,让周口元素“火爆出圈”。
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聚焦“六新突破”,突出“五链耦合”,落实“5个5”工作机制,持续提升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加快推动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转变。
提升链群规模能级。
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壮大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17个重点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终端及零部件产业,推动耕德电子产业园、富士康(周口)科技工业园、精泰智能终端产业园满产达效,着力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智能终端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抢抓“禁限塑”机遇,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加快建设金丹科技聚乳酸生产和L-乳酸扩改建、天罡集团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线等项目,着力打造国家级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推进益海嘉里大豆玉米深加工、鑫丰生物制药项目投产达效,加快临港开发区生物化工园区、巨鑫生物医药产业园、乐普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推动“原字号”“食字号”向“药字号”“健字号”“妆字号”转型,着力打造全国优势明显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推动钢铁、建材延链成为新材料,装备制造转型成为新装备,食品、纺织服装等嫁接新模式驶入新赛道,让更多产业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超前谋划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具有战略性、先导性的未来产业,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推动数智赋能增效。
全面推进“一转带三化”行动计划,新增上云企业1000家,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智能化改造项目60个,打造智能车间(工厂)10个,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设一批“5G+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鼓励传统制造业应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营销模式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转型。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园、青网科技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智能传感产业园。加快布局5G网络、工业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争取成为省域区块链算力核心节点城市。
培优育强企业。
深入开展梯度培育行动,打造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4家、头雁企业4家。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推动“个转企”“小升规”,新增经营主体15万户、规上工业企业160家,培育“美豫名品”企业5家。
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推动由纾困帮扶向“三化改造”“六新突破”“双招双引”等专业化服务拓展。加强企业家培训,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做强做大。
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上实现新突破。
做大城市经济。
坚持以产兴城、以港兴城,重点打造电子信息、现代食品、可降解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临港经济、文旅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电商、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创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开工建设周口港小集作业区、航运信息中心、黄寨铁路专用线、内河船舶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新开通周口港至武汉港等国内集装箱航线6条以上,构建中原出海新通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加快中储粮豫东粮食储备基地、中农云仓储国家农资储备库、跨境电商物流园等项目落地建设,推动临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提升城市品质。
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加快复合型功能片区建设。构建“三环九放射”市域快速通道体系,建设科教东路(周淮路至周楼段)、建设大道东延(黄山路至G106段)、七一路东延(G106至机场大道段)等“骨干路”,打通文昌大道西延(中州路至汉阳路段)、环湖南路(腾飞路至武盛大道段)、滨河北路下穿八一路等“瓶颈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集中供热、污水处理、排水防涝工程,因地制宜增建停车设施、充电设施。
加快便民服务中心和北花园、国槐园等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建设,统筹实施一批“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打造“15分钟生活圈”。
构建数字城市基础底座,推进“一云”“一网”“一墙”建设,深化实景三维周口开发运用,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数字社会,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稳步推进现房销售、“交房即交证”,交付安置房1.6万套,改造老旧小区91个,让群众住上“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
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品质导向,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扎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成国家森林城市,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开发区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工程,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电商物流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返乡创业产业园,集中推进优质项目“进区入园”、链式发展,创建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坚持“一基本两牵动”,大力发展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满足多样化住房需求,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吸引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到县城就业安家。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县域副中心、特色小城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上实现新突破。
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种粮面积稳定在2064万亩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0万亩。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周口农科院持续推出周麦、周豆、甘薯系列种质研发新成果,支持商水、郸城、鹿邑创建制种大县,支持扶沟、西华创建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发展设施蔬菜、植物工厂,办好中原蔬菜博览会,争创扶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建设一批畜禽立体养殖设施,培育国家肉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深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加快建设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河南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推动与中原农谷合作项目落地,把国家农高区打造成优质种子田种植基地,在“四区一基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加工、文旅观光、农村电商、商贸物流等八类产业园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探索平原农区特色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分类有序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推进和美村庄、美丽村庄、洁美村庄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深化“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6%以上,稳步推进户厕改造,探索可实施、可推广、可持续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新模式。
建设“四好农村路”600公里,支持西华率先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现5G网络自然村全覆盖。
每个乡镇建成一个幸福家园综合体。
健全完善“市区县园乡站村点”现代物流体系,每个县(市、区)新建一个县级综合物流园、新增50个电商村。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提升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健全“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塑造文明乡风。
坚持改革开放,在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上实现新突破。
纵深推进改革。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资源向主业、实业、新业集中,提升市场化经营水平。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基金,发展股权投资,“以投带引”撬动社会资本。
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养老健康、数字经济等方面支持力度,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做好政府机构改革。
稳步推进商水、郸城、鹿邑、淮阳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改革。统筹抓好财税、生态等领域改革。
开展“双招双引”。
深化“五职”领导干部招商,力争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全年招商引资额增长10%以上,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抓实链群招商,紧盯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精准招引一批补链延链升链建链项目。
用好优势招商,发挥“人、产、港”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临港偏好型产业转移,推进豫皖跨省临港经济合作区建设。强化返乡创业招商,办好第四届周商大会,推动更多人才回归、企业回迁、资本回流、技术回乡。发挥政府投资平台和产业基金作用,集中建设多层标准化、定制化厂房,让企业“轻资产入驻,装机即投产”,形成竞争新优势。培优做强外贸企业,提升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外资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容缺事项承诺办、异地事项跨域办、政策服务免申办,实现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诉求“一线应答”。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市场准入、公平执法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举措,深入开展新官不理旧账、政策不兑现、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专项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创业、专心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攻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坚持保障改善民生,在增进人民福祉上实现新突破。
着力稳定就业。
强化社会保障。
建设教育强市。
打造健康周口。
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守牢安全底线,在提升安全发展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统筹抓好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双拥共建等工作。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住房公积金等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