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农村很多主干街道已修建,剩余小胡同怎么办?上边没有项目资金、又不能集资摊派,群众“行路难”、街道“脏乱差”问题如何解决?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通过采取“小胡同议事会”群众自治工作模式,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办。每一条胡同推选1-2名“管事代表”,村干部负责“斡旋”协调,自行解决了道路修建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暂时无法解决的、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民生大难题,并引发了“多米诺效应”。
起因:人居环境倒逼胡同修建
据了解,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属于2000多年前的古顿国所在地,全村下辖李岗、马庄2个自然村,558户、2425口人、1608亩耕地。前几年,村里利用以工代赈、扶贫整合等项目资金修通了6条主干街道。截止去年底,村内还剩余15条一些背街巷、小胡同至今未硬化。
俗话说得好:越长越接,越短越截。因为这些小胡同一直未修建,“晴天一身土、雨天路难行”,造成很多农户也不“讲究”,类似表现是破罐子破摔。一些秸秆杂物砖头乱堆乱放,很多小胡同杂草丛生、高洼不平,有的还污水横流、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
正应了一句古语:物极必反,穷则思变。2021年12月,全省出台方案深入开展“六清”治理“六乱”集中行动,李岗村干部在发动群众清理小胡同垃圾杂物过程中,发现很多群众对“泥巴路”非常不满,纷纷表达了个人捐款修路的迫切“意愿”。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每个小胡同长短不一、宽窄不等、住户有多有少、有的已埋地下管、有的下水道不通、家庭条件也有好有歹。如何解决一直困扰群众的“行路难”“脏乱差”问题?李岗村“两委”干部经过研究决定:村干部只牵头不包办、不摸钱,每个小胡同挑选1-2名“管事代表”当联络员、现金保管员。
“俺这个胡同开始预算的是每户平均2500元,我带头捐款4000元,金垛兄弟暂时没钱我帮他垫付1000元,总共捐款31800元,剩余800元,又平摊退给了大家……”一见面,李岗村4组东头第四胡同“管事代表”李合金一五一十地说起他们胡同修路开支情况。
“不修路没办法,总不能窝憋一辈子啊!捐款修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咱遵循的原则是两情两愿、公开透明,不摊派不强制,大家都心服口服......”问起缘由,快人快语的李合金毫不隐瞒、像竹筒倒豆子打开了话匣子。
经过:“一巷一议”难事变易
“唉!真是好事多磨,俺这个胡同困难最多,总长近400米、共有20户其中6户常年不在家、3处空宅基,都是我们找亲戚朋友打电话联系的。修路过程中,意见不一致,门前高地不平,甚至多次停工争吵,村干部跑前跑后劝说,没少让他们作难啊......”5组中间、后街第三胡同“管事代表”李世栋、李宏昌等对此感慨颇深。
“今天咱几个坐一块,主要说一下咱这个胡同修路的事......”4月10日上午,李岗村5组村民、中间大街东第二个胡同“管事代表”李银河召开了他们小胡同的“一巷一议”会。
“5米宽的胡同两边共12家总长度107米,前期征求意见计划修成18公分厚、4.5米宽的混凝土路。每处宅基地16.7米,每立方混凝土约400元、每户大概需要3500元......”李银河首先介绍了“工程概况”。
“修路是好事,大家的事大家办,路修好了都方便。但是,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有钱的多捐点,没钱的少捐点,咱不强迫也不勉强......”作为牵头人、见证人之一的村支部书记李金棋立马接上了话茬子。
“李海哥在广州当大老板他先拿13000元,我卖砖头生意小先拿4000元,世启叔女儿干保险有能耐他愿意拿4000元,从允爷干保洁员工资低他说拿2000元;狗军叔、艳兵弟你们几家刚脱贫家里还有病人,你们随意思吧......”李银河把捐款意向“摊”到了桌面上。
“俺家住在胡同口,是不是该少拿一点......”“修路捐款我愿意,钱是硬头货,只是这两天手头有点紧......”“请放心,李海老板说了剩余资金他包啦!见到个别邻居脸色凝重、略有犹豫,李银河呵呵一笑抖出了一个“包袱”。”
“不要紧,大家畅所欲言有啥说啥。我知道,你们这条胡同好修。路基不像有的胡同高洼不平,下水道都提前修好了,左邻右舍也比较团结和谐。不出一星期咱这个胡同里老少爷们都能走上干净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李金棋一席话把大家逗乐了。
结果:乡村干部群众三方满意
阳春四月,气温回升,正是混凝土施工最佳时期。漫步在李岗村一条条小胡同,几声隆隆、笑声郎朗。挖机、罐车来回奔忙,挖土、摊灰、轧光师傅们累得汗流浃背。近一个月来,一直在施工现场忙碌的村干部李金棋、马超峰、李志愿等个个晒得皮肤黝黑,脸上却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
统计数据显示:李岗村通过“一巷一议”的办法已修通宽厚不等的小胡同7条,总长度约1300多米,修建下水管道500多米,两项总捐款数达60多万元。马庄自然村4条长约830米的胡同下水管道预计捐款30万元,已选好管事“胡同代表”,群众积极性很高。
“哎呀,我活了大半辈子了,经常为咱胡同这段路难走发愁,这下可好啦!一出门就是又宽又平又干净的水泥路,真是太方便了!早知道这样,咱几家早商议、早办理就更好啦!”今年62岁四组李世春高兴地合不拢嘴。
“说实话,尽管我们面朝南大街,听说要捐钱修通旁边小胡同路俺也心甘情愿!因为修路是大家多年的追求,不仅能为政府减轻负担,关键是咱自己方便……” 77岁的村老干部王兰英大娘觉悟很高。
“李岗村以小胡同为单位‘一巷一议’,各扫‘门前雪’、各修各的路,非常符合群众意愿和农村实际。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复制。”乡长位望喜说:“因为群众都有攀比效仿、争强好胜心里。目前,附近村庄已有周王、刘营、平店、秦黄等几个村开始行动,计划学习李岗村做法动员群众捐款自行硬化小胡同。”
“李岗村干部组织群众采取‘一巷一议’的办法修建小胡同,解决了民生大问题,传承了文明乡风,助推了乡村振兴。更主要的是实现了乡里、村里、群众三满意……”看着一条条宽阔平坦干净的小胡同,乡党委书记段文海对此非常满意,他对此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短评:
李岗村采取“一巷一议”的办法,充分调动每家每户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较好解决了群众自身难题,把上级党委政府绞尽脑汁想为百姓谋取的福祉转化成现实愿望。
老百姓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是国之根本,民生大计,花再多的心思去琢磨也不为过。李岗村的经历告诉我们,没什么事是不可以拿出来一起商量的,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因为他们自掏腰包参与街巷胡同修建,这样一来,老百姓的公共意识就会慢慢建立起来。对下一步的绿化、净化、养护都会更加积极主动。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每家每户、每条街巷的力量汇聚起来的正能量,就能结出硕果!正所谓涓涓细流,积少成多汇聚成河!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许伟光 通讯员 赵永昌
编辑:马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