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讲好黄河故事,弘扬华夏文明。12月26号,由中国美术馆、中共周口市委、周口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黄泛区新歌——弘扬黄河文化周口书画作品展开幕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此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精品书画作品共95件,其中书法作品36幅、美术作品59幅。这些作品,或气韵浩荡,或情感隽永,以当代美术书法语言,生动描绘了我市在恢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沧桑巨变和时代风貌,凸显了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河南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和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地,是“黄河边上的中国”。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相生相长、互为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内在依据。历史上的黄泛区是黄河泛滥改道之地,而周口是黄泛区腹地。解放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党的召唤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周口,建设黄泛区农场。经过几代农场人的辛苦努力,荒沙弥漫的“黄泛区”,变成了瓜果飘香的“中原明珠”。
周口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伏羲曾在周口淮阳定都,带领先民结网罟、兴渔猎、养牺牲、充庖厨,建创了正姓氏、制嫁娶、作甲历,定四时、造琴瑟、制乐章、画八卦、分阴阳,肇始中华文明。老子出生于周口鹿邑,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道教的鼻祖,为世人留下了哲学经典《道德经》。周口历史上诞生了谢灵运、应玚、周兴嗣、张伯驹等文化名家。创世文化、伏羲文化、根亲文化、漕运文化、老子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成为周口的重要文化品牌。厚重的人文底蕴滋养了书画艺术蓬勃发展,周口是全国四大书画作品集散地之一,拥有众多书画家,现有185名中国书协会员和中国美协会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的发展思路,把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作为发展定位,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开展文化交流,发掘文化资源,不断提升发展“软实力”,周口书画、周口作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魅力不断显现。
本次书画展广泛收集周口书法、美术、文学界名家的优秀作品,一批代表周口书画艺术最高水准的名师大家和创作精英踊跃参与,围绕原野新貌、城市之光、风物古今、百年人物四大主题进行创作。创作期间,艺术家们多次到黄泛区采风,追根溯源、历尽艰辛、反复修改、以心达情、以情达景,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崇高情怀和使命担当。《伏羲赞》《寻淮阳》《太昊古柏》《始祖印记·陵狗》等作品对伏羲文化进行了挖掘和阐释,目前,伏羲文化已经成为周口文化发展的名片,推动周口文化走向全国,影响世界。《鹿邑八景新咏》则重点展示了老子文化。《过黄泛区书所见》《黄泛区春行》《黄泛区故道》《沃野霜天》《祥瑞欢歌》反映了黄泛区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由昔日茫茫荒草沙滩,建设成为今天花果飘香、林茂粮丰的现代化农场。《稔风拂过金秋爽》《豫东六月》《金玉满堂》则反映了周口丰收的景象。 在这次“黄泛区新歌——弘扬黄河文化周口书画作品展”中,众多书画名家以周口港城发展为背景,创作了极具时代特色的书画作品。《念奴娇·沙河怀古》《汽笛声声传故乡》《争上游》《吾土吾民》《周口港之梦》都以中原港城发展为主题,展现昔日的黄泛区腹地的周口发生的沧桑巨变。本次书画展将持续到1月3号结束。
采写:周口广电全媒体记者 张博越
张亮 李栋 高晗(实习)
编辑:陈盼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