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11月25号上午,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5项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占4项,分别是偃师二里头遗址、周口淮阳时庄遗址、平顶山叶县余庄遗址、南阳黄山遗址。同时发布的还有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
会议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发现,5项考古工作新成果,从都城布局、宫城建筑、粮仓储备、礼仪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级等方面,为探寻早期中国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证,有力推动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学术课题。
时庄遗址位于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发掘出土28座夏代早期“粮仓”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粮食集中存储的“仓储城邑”,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国家级别的公共储备,为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储备和赋税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材料。
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时庄遗址粮仓遗存距今3700—40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新砦期”阶段,即文献记载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的夏王朝早期。
专家认为,时庄遗址聚落布局清晰,功能单一,集中储备的粮仓城邑对我们在早期夏文化的研究中,重新认识夏王朝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管理水平和早期国家治理能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采写:周口广电全媒体记者 张博越
编辑:陈盼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