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深秋,金黄的玉米,或露天晾晒,或围仓屯起,一派丰收景象;村里,女贞风里招展,桂花馨香扑鼻,幢幢小楼错落有致,村民们欢声笑语,和乐融融,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对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邱集乡夏庄村第一书记司保江来说,夏庄村早已成为他的第二个家。三年来,他见证了豫东平原这个小村从贫穷落后蜕变为富裕美丽的过程。
摸清家底,找对路子
夏庄村位于鹿邑城西北25公里,525户2098人。帮扶前没有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传统种植农业小麦、玉米等,主要经济收入靠村民外出打工。村居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司保江初到夏庄,村子里有31个贫困户,他们渴求脱贫,全村党员干部也想发展。司保江下决心好好干,一定让这些家幸福起来。他创建“魅力夏庄”微信公众号,给自己起名“夏庄仁”。入村不到一个月,司保江俯下身子,黑夜加班,走村串户,逐一拜访村里老党员、两委干部、乡贤、普通农户、贫困户,摸透村情民意。做到搞清楚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搞清楚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搞清楚脱贫规划的实施情况、搞清楚产业项目的进展情况,准确把握村民群众最想最盼的急事难事,准确把握村里下一步发展的目标任务(“四个搞清楚”和“两个准确把握”)。司保江借助高校在电子商务和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资源优势,邀请电子商务专家对夏庄村乃至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农产品上行开展培训,邀请规划设计领域专家对夏庄村建设进行大手笔整体规划,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互联网+一红二绿三产业”发展规划,短期开展村容村貌改造、提升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中长期着力实现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力基石
如今,夏庄村一到夜晚,党群服务中心村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吃过晚饭的村民三三两两到这里或健身漫步、或跳广场舞、或打乒乓球、或看书交流……这个党群服务中心面积约650平方米,累计投资40多万元,完善党员活动室建设、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村文化广播站建设等。配套建有村室办公场地、农村书屋、党建文化宣传栏、健身器材、篮球场等。司保江说:夏庄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村务和党务公开等制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确保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进一步筑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基石。
产业发展,扛起乡村振兴大任
抓特色产业助力扶贫。夏庄村缺少产业,司保江带领村两委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出外学习考察产业项目,三年来跑了10多万公里。如今的夏庄村成立了夏庄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有6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3家个体工商户,2家企业公司,实现大棚黄瓜、艳红辣椒等经济作物规模种植,新建羊绒衫缝盘加工、化妆刷尾毛生产、鞋面制作3个产品生产线。村民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让农村产业走向市场。司保江提出“挖三闲”(闲置土地资源、闲置房屋资源、闲散劳动力资源),把闲置的校舍、教堂、宅基地等改造成扶贫工厂、生产车间,把废坑塘、垃圾堆改建成光伏电站、文化广场,把留守老人、在家妇女组织起来务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建立爱心超市积分兑换。通过激励手段调动贫困户的创业积极性,鼓励村民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司保江提出破农业产品上行产品难,非标准化产品网货难,缺乏专业人才网销难“三难”。为增加产品影响力,他自己代言为产品质量背书,面对疫情他更是变身网红,开展直播带货。
精准扶贫,撑起贫困户生活一片天
日子难熬,说到底是没有稳定收入。村上常年瘫痪在床的刘继增,见到司保江就抓住他的手不松:“感谢司书记啊!他带来了党的扶贫好政策,让我们全家彻底翻了身,过上了好日子。”刘继增原是夏庄村的重度贫困户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四个上学的孩子,全家靠爱人打拼维持生计,苦日子看不到头。在司保江书记和村委干部牵头协调下,刘继增爱人通过黄瓜大棚务工、制衣厂保洁、毛刷厂捆羊毛、村庄夜间巡逻公益性劳务等大大增加了收入。穷了大半辈子的刘继增家,现在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有了保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定点帮扶夏庄村以来,坚持党建引领,让基层组织“强”起来;坚持因户施策,让脱贫药方“准”起来;坚持产业为本,让长效支撑“稳”起来;坚持基础先行,让村庄环境“美”起来;坚持补齐短板,让公共服务“优”起来;坚持群众主体,让内生动力“激”起来。司保江说,如今的夏庄慢慢成为了幸福的模样。
编辑:陈盼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