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西华笙簧二夹弦,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
据了解,二夹弦又名“两夹弦”,是因其主要演奏乐器为琴弓和两缕马尾夹在四根弦内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已成为一种稀有的地方戏剧种。据市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改进的西华县笙簧二夹弦是二夹弦族群中的一个剧种,除传承了原有的二夹弦韵味外,又蕴含着女娲文化的浓重气息和神韵,无论是声腔形式和唱法都更有个性特色。
来历与传承:
100多年前,西华县聂堆镇古楼营村生活着一户王姓人家。这户人家的一世先祖王贵岺是一个秀才。王贵岺酷爱诗歌、精通韵律。古楼营村离女娲城不足2公里,那时候女娲城香火鼎盛。王贵岺听到了许多关于女娲的故事,特别是女娲制笙簧的故事对他影响很深。那时,农村衣物所用布料大都是由妇女把棉花纺成线,然后经过多道工艺加工而成的。木制的纺车在工作时常常发出有韵律的声音,有的妇女在纺棉花时,口中还不停地哼唱一些小调。王贵岺将妇女们哼唱的小调和纺车发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哼唱出了“笙簧笙,依笙簧,笙簧笙簧依笙簧……”这样的原始性唱调,民间艺人称之为“纺棉花小调”,成为了笙簧二夹弦的前身。
到了二世祖王凤义时,家道没落,王凤义不得不靠讨饭为生。他继承了父亲的爱好和才艺,对纺棉花小调进行整理并不断修改,讨饭时每到一处都要唱上一段,长时间的演唱使王凤义积累了一定的唱段。
王克禹的爷爷王明享(又名王梦享)是一个音乐奇人,他聪明过人,有惊人的记忆力,只要是曲艺唱段,他只听一遍就可以全部记下。王明享8岁那年开始跟随父亲王凤义外出讨饭。他深受父亲的影响,掌握了不少唱段。
当时,在古楼营村附近除女娲城外,还有一座龙泉寺(现在女娲城东1000米处)和一座弥陀寺(后毁于洪水),香火旺盛,经常有很多艺人在寺前演出,王明享经常前往观看,记住了许多唱段和唱腔。
王明享12岁那年,山东的宋世友父女二人一路演唱来到弥陀寺,在那里以唱戏为生。演唱当中,父女二人使用一种乐器边拉边唱,声音悦耳动听。由于他们使用的伴奏乐器由四根弦夹着一束马尾,当地群众称这种乐器为“四根弦”。有一天,王明享听到了宋世友父女二人的演唱,感到特别好听,于是就拜宋世友父女二人为师。在4年的共同生活中,王明享学会了四根弦。那时,由于没有剧本,王明享就试着把他从别处学来的唱段改编成符合自己韵律的唱段。此后,他们师徒的演唱增加了新内容,很受群众欢迎。最多的时候,王明享改编的剧目达到80余部。演出时,他们师徒所用的主要乐器是四根弦,后来经过改装,由原来的四根弦夹一束马尾,改成四根弦夹两束马尾,在后来的演唱中,王明享受女娲制笙簧的启发,拧下柳树枝外皮,制成了一种古老乐器——笙簧,用于演唱时的伴奏,取得成功,从此形成了西华独有的民间曲艺“笙簧二夹弦”。
责编 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