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网讯 目前,全市麦收工作已经结束,今年我市小麦生产再获丰收。在这个特殊而难忘的庚子之年,我市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自5月22号起,我市小麦陆续开始收获,目前,全市1106.3万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实现了颗粒归仓。由于今年小麦苗情好,加之后期管理到位,产量超过预期。
淮阳区种粮大户陈俊高兴的说:“你瞅瞅这小麦,籽儿多大,跟石榴籽似的,一亩地至少也得打个1200斤。”
今年小麦丰收的背后,是技术集成综合发力,近年来,我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建成的717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通过推广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
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石东风表示:“建成项目区内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今年小麦生产中后期,农田能及时浇灌,对小麦增产起到关键作用。经对比,能及时灌溉麦田比未浇水麦田平均每亩能增产200斤以上。”
为了让农民多打粮、打好粮,提高种粮效益,我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市场需求,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扩种优质专用小麦。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种粮大户杜卫远带领合作社集中托管近八万亩土地,进行小麦连片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小麦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杜卫远说:“产量上比普通小麦增加100多斤左右,现在大型用粮企业主动找到我们,签约加价回收,从价格方面我们一亩地又增收100块钱左右,我们的种地效益得到了提升。”
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今年春季,我市提早谋划,多次下发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的通知,及时准确开展监测预警工作,条锈病应治尽治、赤霉病应防尽防,为战“疫”之年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陈俊表示:“小麦中后期技术专家指导,使用了大型机械、无人机飞防,统防统治,科学防治,小麦没有病虫害,为丰收打下了基础,”
麦收期间,全市共投入各类农业机械40万台(套),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3万台以上,机收率超过99%,服务保障到位,让“丰收在望”变成了“颗粒归仓”,牢牢扛稳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采写:周口广电全媒体记者 张博越
责编 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