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昔日“废坑塘”今朝“好风光”

2020-05-06 09:34:58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学生们在“清风苑”游玩 王向灵摄周口网讯 人在岸上走,鱼在水中游。5月4日,五一假期。记者来到沈丘县白集镇刘楼村,一尊“清风苑”石碑掩映在葱茏树木、如洗天蓝中。一首欢快的歌曲《荷塘月色

学生们在“清风苑”游玩 王向灵摄

周口网讯 人在岸上走,鱼在水中游。5月4日,五一假期。记者来到沈丘县白集镇刘楼村,一尊“清风苑”石碑掩映在葱茏树木、如洗天蓝中。一首欢快的歌曲《荷塘月色》正在响起。“你听听这音乐,再看看这路、这水、这花草、这石碑、这游人,人老几辈子都没有想到啊!”78岁的闫钦兴老人久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以前坑里陈年垃圾堆成山,没人管无人问。现在水清了、鱼多了,荷花开了。

刘楼村为国家级贫困村,位于该县白集镇政府所在地,1887人,1178亩耕地。村里两个坑塘、两条沟渠,水面面积130亩。八十年代,该村由于相当一部分村民从事皮革加工,却留下了“后遗症”:坑塘、沟渠水臭了,鱼死了,荷无了,鸭子不下水了。慢慢地,“废坑塘”成了“垃圾塘”、“闹心塘”。“废坑塘、废坑塘,看到废坑塘想骂娘。”村民们道出了心里的苦衷。垃圾堆满坑,一到夏天,臭气冲天,蝇子满天飞,“废坑塘”成了干部群众心里的“硬伤”。

学生在一个由废坑塘改造的小公园玩 王向灵摄

2017年,在脱贫攻坚、文明乡村和人居环境整治中,该县加大了对废坑塘的整治力度。白集镇党委政府采取项目支持、政府投资、社会捐赠等方式,投资380万元,对村南两个坑塘,村东两条沟渠进行“打包”改造,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并融入红色和廉政教育基因。设计了清风苑、园林、步道、廊道、红色故事亭等,不仅成为党风廉政和红色教育基地,而且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尤其是一个个“孝、善、廉、正”小故事,让游人流连忘返。水清了,荷香了,心顺了。刘楼村人脱贫致富的劲头更大了。

白集镇党委政府、刘楼村党支部因势利导,理顺出了“党支部+合作社+种养加”的经济发展路子。“我这个平菇棚是政府帮建的,面积11个平方,一年能收入5000多元哩,加上其他收入,脱贫不是问题。”贫困户闫永涛正忙着采摘平菇。

白集镇镇长王瑞杰介绍说,该村共有这样的“扶贫棚”34个,年收入40多万元。在种植平菇的基础上,由村党支部牵头发展“菊花经济”,连片种植菊花200亩,统一提供“幼苗、管理、收购、销售”一条龙服务,让群众欣赏美景的同时,哼享“菊花经济”带来的“红利”。

“在这里穿套管,一个月能收入2800元。活不累,还能回家做饭。”在村口的森晟电子车间,赵雯雯和十几个农家妇女忙碌着,每个人的脸上荡漾着喜悦的笑容。

白集镇党委书记于海涛介绍时说,“废坑塘”、“废水沟”改造后成了“致富塘”、“游乐园”。村民们在这里养鱼、养鸭、种植莲藕,现在水中的草鱼大的有三四公斤了。为确保改造后的坑塘、沟塘永远清澈下去,镇政府即将在刘楼村建造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3.6亩,既能保证全镇及周边乡镇的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又能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

学生家长在“清风苑”对孩子进行“孝善廉明”教育 王向灵摄

目前,全县已有317处“废坑塘”、“垃圾坑”变身“清风苑”、小公园、小花园、足球场、文化广场、娱乐健身活动中心,成为红色经典、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并成为健身、娱乐、参观学习的新去处。1700多处“废坑塘”变身荷塘、养鱼塘,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聚宝盆”。夜幕降临,塘灯点亮,“清风苑”、小公园、文化广场、足球场便成为村民健身消暑的去处。清风掠过,荷塘幽香。广场舞曲《荷塘月色》伴着村民的笑声在空中悠扬盘旋,和着水面粼粼波光及鸟鸣声,合奏出一首首从容悠扬的小夜曲在村口回荡……

采写:周口广电全媒体记者 谢明 高留生

通讯员 王向灵

责编 锦勤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