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太康县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原则,积极推行“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社会兜底保障模式,探索出了农村特困人员兜底托养和养老新路径,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在杨庙乡后街行政村,今年72岁的秦花堂老人无儿无女。此前老人独自一人生活,由于年龄偏大,无人照顾,身体时常多病。2015年6月份,其大侄子秦培峰和侄媳妇王振霞将老人接至家中,主动照料起老人的生活起居。“接过来这以后嘞,一天三顿饭伺候类可好,身体比我以前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强得多,吃、穿、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的。”秦花堂老人说。
“我作为一个侄媳妇,我得尽到我的孝心,把他当成我的父亲一样伺候他,为子女做好榜样,以后我的儿女们能像我伺候俺叔一样在我们面前孝敬我们,我们就满足了。”秦花堂的侄媳妇王振霞告诉记者。
针对部分无人赡养又不愿离村住敬老院的特困人员,太康县部分乡镇因地制宜,利用村中闲置庭院、废弃村室和校舍等改建为居养点,实现离家不离村,家门口养老。后店居养点现居住本村和临村五保老人54人,室内空调、电视、衣柜等各项设施一应俱全,并配备有公共洗浴间和卫生间。
后店行政村支部书记刘清勇说:“自进了居村联养点,一天三餐有保证。在这里面可以打牌下象棋,和这些老年人在一起聊聊天,晚上在一起看看电视。要是有个头疼发热的,大家都可以互相照顾,这些老年人在这个地方生活的很愉快。”
今年69岁的李翠兰和老伴入住后店居村联养点已有半年,一说起在这里居住的生活,老人就竖起大拇指,声声称赞党的政策好。“我自从跟老伴一路来到这,可享福了,得劲的很。他的三个被子,我的三个被子,鞋、袜子、毛衣褂子、袄、棉裤啥都有,只能这么舒适了。要不是党的政策好,俺能享到这福吗。”李翠兰老人说。
据了解,2018年以来,太康县共改造建设19所乡镇敬老院、1所社会福利院、27所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157个居村联养点。截至2020年6月,太康县9051名特困人员实现了“五养模式”全覆盖,全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1%,真正实现了特困老人“困有所养、应养尽养”,过上有尊严、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太康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永新说:“太康县推行‘五养模式’三年来,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全县9051名特困老人成功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二是以“五养模式”为依托,积极向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重病人员拓展,实现了‘救助一人,解放全家’的目标。三是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开展日间照料,举办老年人食堂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留守老人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多赢局面。”
采写:周口广电全媒体记者 王玉新
太康台 李大鹏 蒋波
编辑:陈盼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