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丨河南如何点“豆”成金 科技支撑油莎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11-07 09:48:17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四团调研油莎豆加工产业情况。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四团察看河南省农科院油莎豆试验基地品种对比试验长势情况。2025年9月10日,新疆莎车豫油

 

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四团调研油莎豆加工产业情况。

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四团察看河南省农科院油莎豆试验基地品种对比试验长势情况。

2025年9月10日,新疆莎车豫油莎2号示范基地测产现场。本栏图片均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供

□刘今宜 于华

随机取点、人工收获、去除水分……9月1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四团,图木舒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3500亩油莎豆新品种“豫油莎2号”示范田如同绿色绸带铺展在沙海边缘,在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组织下,当地工作人员正忙碌着测产。

“经最终测定,豫油莎2号品种鲜豆平均亩产1493.34公斤;一级豆比例超40%,以中前期茎豆为主,预计含油量25%以上,新疆又是一个丰收年!”省农科院经作所油莎豆研究室主任、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李春鑫博士手捧一把油莎豆边看边说。

这组来自沙海的丰收数据,是河南科技力量赋能油莎豆产业的生动注脚。从实验室的基因测序到田间的机械轰鸣,从单一作物种植到全链产业布局,河南正以科技创新为密钥,解锁这颗“豆”的价值,为国家粮油安全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锚定粮油安全与生态需求

担当使命职责

油莎豆属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收获物为地下茎豆,营养成分通常含油脂(20%~32%)、淀粉(25%~40%)、可溶性糖(15%~20%)、蛋白质(5%~8%)、膳食纤维(6%~11%)等。油莎豆用途广泛,既可直接食用,又能榨油,其副产品饼粕用于酿酒或饲料,也可加工成油莎豆粉、油莎豆饮料等各类食品,还可提取淀粉用于精深加工。

“发展油莎豆与我国国情有关。”省农科院经作所副所长王会伟博士介绍,我国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需求量大,国外依存度高达70%左右,而油莎豆单产高、油脂含量20%以上,亩产油量150公斤以上,大力发展油莎豆产业是提高我国植物食用油自给率的重要途径。2016年,农业部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将油莎豆作为我国大力推广的新型油料作物之一;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将油莎豆列为特色油料作物,均指出要在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油莎豆,增加新油源。

油莎豆除了作为特色油料作物外,还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适合在沙土、盐碱等边际土地种植。“油莎豆抗风沙、耐盐碱,一颗豆能分生30—40个分蘖,长成后像‘绿色地毯’裹住流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四团党委副书记李谋介绍,目前五十四团兴安镇油莎豆种植面积达5.4万亩,辐射南疆8万多亩,“过去是‘沙进人退’,现在是‘人进沙退’,连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都把它作为优选作物。”

作为我国粮油主产区,河南肩负保障国家粮油安全重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动作为践行使命,2018年率先将油莎豆列入院新兴学科布局,打破传统研究局限,拓展粮油供给渠道,组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为首席专家的专业研究团队,成为油莎豆产业发展核心力量。在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支持下,省农科院经作所进一步牵头联合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搭建河南省油莎豆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油莎豆产业创新联合体等平台,统筹全产业链发展,实现科研与生产高效衔接,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粮油安全筑牢“河南防线”。

加强科技创新

破解产业难题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科研平台的推动下,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院县共建等项目的资助下,省农科院油莎豆团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构建了油莎豆基础研究、育种、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产业发展体系。

在基础研究领域,填补油莎豆开花机制、光合特性、基因组特性等多项空白,成功组装世界首个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建成包含1981份材料的首个种质资源库,为品种创新筑牢根基;在标准化种植方面,育成的豫油莎系列品种推动黄淮区域亩产从500公斤跃升至700公斤—800公斤,新疆等产区亩产也突破600公斤,含油量从20%提升至25%以上,实现产量与品质协同跃升,配套研发的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标准化种植;在产业转化环节,联合研制精密播种机、牵引式收获机、产地初加工等装备,推动收获机械作业效率从每日不足3亩跃升至25亩至30亩,提升了全程机械化水平;联合河南工业大学等优化了油莎豆压榨制油工艺、榨油机结构和运行条件,建成日处理100吨示范加工生产线,开发功能性食品,打通“种植—加工—应用”全链条,填补国内连续化规模生产空白;更推动油莎豆纳入国家新食品原料目录,制定多项行业标准,为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科研单位+企业+政府”等模式,在全国多地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50多个,吸引30余家企业入驻产业链,累计推广40余万亩,让科技创新真正扎根田间、惠及民生。省农科院在油莎豆产业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发挥了引领作用,推动油莎豆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走向成熟。

李春鑫介绍,省农科院油莎豆团队已育成“豫油莎”系列品种6个,包括高油、耐盐碱品种豫油莎2号,短生育期、易机收品种豫油莎5号和6号,高淀粉品种豫油莎7号等,且均进行了成果转化,预计今年年底新鉴定豫油莎8号和9号2个品种,进一步丰富品种类型。“豫油莎”系列品种在示范推广中表现优异,得到油莎豆企业的赞誉,已逐步发展成河南、新疆等地的主导品种,在引领标准化种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五十四团兴安镇,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油莎豆专用初加工生产线已经投入使用,该生产线集烘干、清理、分级筛选于一体连续化作业,处理量达15吨/小时,可以高效完成油莎豆烘干及前期清理预处理;当地企业建设的油莎豆脱皮生产线,日生产脱皮油莎豆产品10吨,其采用改良后的机械分层脱壳机,实现了油莎豆无破碎脱壳,不仅脱皮更干净、损耗更小,自动化程度也大幅提升。脱皮后的豆仁可以用于制作豆粉,外壳则加工成饲料,实现油莎豆的‘全豆利用’。”在新疆第四届油莎豆产业发展论坛暨技术成果发布会期间,五十四团经济发展办公室四级调研员谭志发向笔者介绍。截至目前,五十四团兴安镇年产450吨油莎豆油、1200吨油莎豆低GI(血糖指数)面粉、2000吨固态发酵酱香白酒、1400吨精酿啤酒项目已建成并投产;5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年产12万吨油莎豆饲料、年产3万吨有机肥项目已经建成。

2025年,在省农科院油莎豆团队的推动下,河南省油莎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和平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新疆、河南两地投资落地油莎豆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战略布局。河南五九道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在河南省民权县启动油莎豆粉加工厂建设。

“油莎豆不仅产油,淀粉含量也高,能加工成豆浆、粉等多种产品,开发前景非常大。”民权县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传军对产业未来充满期待。

把握发展趋势

引领健康“食”尚

随着消费者对“优质脂肪、低糖、高纤”饮食需求的日益增长,油莎豆的天然营养构成使其成为理想的食品原料。

“当前油莎豆‘一产’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础已成熟,‘二产’企业实力与加工水平全面提升,食用油、速溶粉等产品基本能满足现有市场需求,但‘三产’仍存在规模小、特色不突出、盈利能力差等问题。”李春鑫分析产业现状,这也是团队下一步发力的重点。

省农科院经作所所长路风银给出清晰的发展路径:“一是要加大育种研发力度,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传统育种,选育适合不同加工用途的高产、优质品种,丰富产品类型;二是要强化收获机械与预处理技术研发,为规模化种植打牢基础;三是要加强食品加工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让油莎豆成为大众消费的食品原料。”

市场认知度不足是当前产业发展的另一瓶颈。“大部分生产者、消费者、投资者对油莎豆及其产品认知不够,需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路风银强调,经作所油莎豆团队正联合企业打造“豫油莎”公共品牌,计划通过电商直播、商超专柜等渠道拓宽销路。在新疆第四届油莎豆产业发展论坛暨技术成果发布会上,该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的油莎豆粉备受青睐,“喝后有润肠作用,一上市就受到老年人和女性消费者欢迎,销量非常好。”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从加工厂建设工地,到产品研发中心,再到大面积示范田,河南的“豆”产业正迈向新高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在新疆考察时表示:“油莎豆产业前景广阔,在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动下,有望成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晨光里,油莎豆的叶片随风摇曳,折射出金色的光芒。从实验室到田野,从河南到全国,这颗承载着科技力量的“金豆豆”,正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