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剑奇
10月16日,河南省人民会堂,一场特别的观影活动牵起两岸浓浓乡愁。
银幕上,放映着首部记录中国台湾老兵生存现状的电影《日暮·归乡》,6位老兵、6个故事,诉说着同一份叶落归根的心愿。台下座无虚席,观众皆是台湾同胞,抽泣声连成一片。
70多年前,200多万来自大陆多省的人去到台湾,其中军人近60万人。这群老兵与留在大陆的亲人生离死别,回家的信念在他们心中从未磨灭。38年前,投身返乡运动的老兵们毅然走上街头高呼“我要回大陆”,不仅镌刻下他们的毕生心愿,更映照出当今2300万台胞的共同心声。
“这段历史不应该被淡忘。”电影《日暮·归乡》的导演杨正浓特地来到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路。杨正浓来自湖南,2015年在台北读研时到养老院参加志愿服务,偶然结识了许多来自大陆的老兵,聆听了许多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在导师的鼓励下,他决定拍摄一部纪录电影。“历史的闸门有时就在一瞬间关上,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这是我们民族的伤痛,期待我们这一代人能把这个结解开。”情到深处,杨正浓不禁落泪。历经8年拍摄制作,《日暮·归乡》终于在今年与观众见面。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观影前,台胞们还专程到郑州博物馆参观了“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历史文物与影像记录扑面而来,激荡起的家国情怀愈发浓烈。
“倘若能够回家,我最想跪在母亲的膝下,高喊一千个、一万个‘妈妈’,把这几十年没磕的头都磕出来。”电影中老兵的呼唤撕心裂肺,台下观众早已泣不成声。
“我常讲我们家是四十年离散,半生无梦;五千里相思,一朝成真。我陪着妈妈回到大陆时的情景就像电影中呈现的,每天都是哭作一团,抱着哭。”台湾中华青年同盟会主席、知名导演刘淞山说,“我父亲去世前都没能回大陆。1991年,我替他回到虞城老家,当看到老家的房子,瞬间就理解了他对家乡的思念。老家的房子竟和我们在台湾眷村盖的房子一模一样!”
“我清楚地记得,我陪父母第一次回到开封老家是1987年8月12日,那天是姥姥生日。”台胞吴天玺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忍不住流下热泪,“我在台湾出生长大,并没有关于老家的记忆。可是看到离别的亲人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双腿发软,跪在地上和大家一起痛哭。”事后,她也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呢?哭什么呢?答案只有两个字——血脉。
作为岛内俗称的“外省人”的第三代,麻睿萦观影后感慨地说:“这部电影非常有意义,期待有更多类似的作品被两岸观众看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台湾老兵的故事。”
“如今我已经70岁,日常很少再有激动的情绪。我唯一的期盼,就是两岸早日实现统一,不再受骨肉分离之苦。”刘淞山哽咽道。
回家的路再长,也长不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