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江: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活水”

2023-09-17 18:53:52 来源: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文明的包容性是文明海纳百川的一个体现,也是文明汲取丰富营养而不断壮大的根本所在。9月17日,在郑州举行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上,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

文明的包容性是文明海纳百川的一个体现,也是文明汲取丰富营养而不断壮大的根本所在。

9月17日,在郑州举行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表示,中国文化从远古开始到了近代,其实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

从早期三代文明的不同区域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子学的兴起,这也往往被称为中国的突破时代、轴心时代,它奠定了中国文化在以后几千年发展的源头活水。

王中江介绍,百家子学比如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现在成为世界汉学研究的对象,创造性和包容性都非常强。经过东周时代的突破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汉代发展出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魏晋时期又发展出玄学。

到了唐代,随着佛学的发展,产生许多宗派,这些学派后来又传到韩国和日本,成为东亚佛学发展的一部分。

宋明时期,新儒家的兴起催生出众多学派,比如北宋五子中,周敦颐的理学、河南洛阳的洛学和西安的关学等,都是包容性的发展。明清时期,又有王阳明的心学学派和清代考据学的发展,这样的包容发展有一个自我的主体性和自身的连续性,外来文化被不断地吸收到中国文化自身的体系里面,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王中江还认为,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文明形态主要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包容可以说也是创新的一种方式,包容才可以开放,才可以不断地创新。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的文明至少在1500年前,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文明形态,而且是非常先进的,这也是现在世界上研究中国文明普遍肯定的。”

王中江表示,农业文明在1500年前后,可能是在改变和不断地转变上产生了一些惰性,在创新和惰性之间,如何克服惰性,激活创造力,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

因此他认为,创新都需要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尤其是人文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学科,它不能在短期内看到实效。所以一方面我们渴望创新、努力创新,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完全考虑时效,它需要积累,通过积累产生一个在临界点上实现的突破。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