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小菌菇念好循环经济产业经

2025-11-14 16:03:45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11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河南菌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陕西、北京等地牌照的货车在厂区门口排起长队,工人们将一箱箱鲜嫩饱满的海鲜菇装车发运。这些头天刚在恒温车间成熟的菌菇,第二天

  11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河南菌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陕西、北京等地牌照的货车在厂区门口排起长队,工人们将一箱箱鲜嫩饱满的海鲜菇装车发运。这些头天刚在恒温车间成熟的菌菇,第二天就能出现在千里之外的生鲜超市。

  这一派火热产销场景的背后,是一场场持续118天的精密培育。

  在食用菌研究所与产后加工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专注调配培养基、精细培育优质菌种。“海鲜菇从菌种筛选到采收上市,要历经11道工序、整整118天的精细管护。”河南菌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负责人周彪说,“也正是这么多天的坚持,凭借优良品质,让这里出产的海鲜菇10月初上市后就迅速打开市场,走进北京、山东、陕西、安徽等8个省市。”

  走进这个由数据与智能驱动的菌菇工厂,一条320米长的智能化流水线,如同一条大动脉,将各个生产车间有机联结。随着这条主线的精准律动,菌瓶依次经历装瓶、培育、搔菌、出菇的流程,最终,成熟的海鲜菇被自动分拣、输送至包装端,空瓶则经回收清洗后重返起点。整个系统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高效、洁净的闭环生产模式。

  “我们以农作物下脚料玉米芯、米糠、棉籽壳等为培养基原料,不仅成本低,更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周彪指着正在输送的瓶装培养基说,“这条流水线,不仅是海鲜菇生产线,更是循环农业的生态经。”

  在恒温恒湿的培育室内,一簇簇雪白的海鲜菇整齐排列、长势喜人。数字化系统精准调控着温度、湿度、光照与空气,智能模拟自然生长条件,为菌菇打造出生长的理想家园。

  “通过高密度瓶栽生产、液体菌种自动化接种等创新工艺,我们有效突破了菌种生产的技术瓶颈。”周彪表示,目前公司日产海鲜菇约8万瓶,凭借标准化生产与稳定品质,正推动食用菌产业从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迈向靠技增收的现代化生产。

  产业发展,最终是要让群众得实惠。在装瓶车间,工作人员王录娟手法熟练地检查着菌瓶的封装质量。“骑车五六分钟就到厂里,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她笑着说。目前,该企业已为周边140多名居民提供就业岗位,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带动400多人实现就业不离家、增收有门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近年来积极运用新技术推动产业新发展,菌禾生物既有效推进农作物下脚料资源化利用,践行绿色循环理念,又通过提供就业岗位有效促进村民增收,为变废为宝的循环农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小菌菇,大产业。当更多这样的企业在乡土中深深扎根,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便拥有了最坚实的产业根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也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跳动得更加铿锵有力。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