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逛菜市场”出现在不少年轻人的旅行清单中。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7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9%的受访青年旅游时喜欢逛当地的菜市场,其中46.3%的受访青年表示是“必打卡项”。旅行爱上逛菜市场,60.5%的受访青年表示独特的生活气息能带来旅行新鲜感,52.5%的受访青年表示能感受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与人文。
在济南海鲜摊前看渔民分拣扇贝的00后,在云南民宿旁的菜场为挑新鲜茴香和摊主用方言聊天的宝妈,这些看似寻常的旅行场景,正成为年轻人游记里的精彩片段。从济南菜场的方言吆喝到日照渔港的海鲜分拣,这些满是生活气的画面,悄然改变着年轻人对“诗与远方”的想象。他们不再满足于打卡网红景点,更愿在葱姜蒜的烟火气里,触摸城市最真实的生活。一只竹篮里,装的不仅是蔬菜鲜肉,更是半个城市的故事。
菜市场的魅力,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在地性。这座“露天博物馆”里,每个摊位都是生动的展台。游客在厦门八市听闽南语的“新鲜土笋冻”吆喝,在西安炭市街闻花椒与秦椒交织的辛香,这些声音与气味留下的记忆,远比千篇一律的仿古街深刻。山东渔民处理海鲜的娴熟手法,云南菌子摊前老人对食材的了如指掌,成都辣椒铺里扑面而来的热辣气息,共同构成城市最真实的呼吸。年轻人在此寻找深度对话,与风土人情亲密接触。
这种对市井烟火的追寻,折射出年轻一代旅行观念的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浅尝辄止,而是渴望深入当地生活,获得真实可感的旅行体验。在过度商业化的景区令人审美疲劳时,菜市场以其未经修饰的生活本色,成为读懂城市的最佳窗口。这里有最地道的方言、最时令的食材、最本真的生活场景,让年轻旅行者触摸城市脉搏。
菜市场旅游的走红,为旅游业创新提供新思路。传统景区、酒店、纪念品模式,正被更丰富的生活场景拓展。北京胡同里“厨艺教室+菜场导览”的复合空间,成都“川味文化体验市场”,云南民宿为住客提供菜场采购指引,这些尝试反响良好。数据显示,68.7%的年轻人希望用数字导览了解摊主故事,62.7%的人期待即买即烹的就餐区,这些需求推动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
但菜市场旅游忌落入同质化陷阱。一些地方将老市场改造成网红打卡地,统一装修、昂贵文创,消解了市井气息。要保留魅力,关键在把握“本土特色”与“服务升级”的平衡。上海乌中市集保留建筑风貌同时引入便捷支付,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传承药香又开养生讲座,既满足新需求,又守住本色。每个菜场都应成为展现城市特色的活态文化空间,让游客在挑选食材时了解习俗,在讨价还价中感受方言韵味。
年轻背包客的手推车里装着带露水的青菜,旅行视频的镜头对着凌晨四点的海鲜拍卖,他们往旅行箱里塞的葱姜蒜,不只是食材,更是懂一座城市的钥匙。这种将“诗意远方”与市井生活相融合的旅行方式,或许正预示旅游未来方向——不再是简单位移,而是深入走进他乡日常,在别人生活现场找到心灵共鸣。
山河远阔,终将落于一蔬一饭。那些在菜市场里驻足流连的年轻身影,正在用最朴实的方式,完成对这个世界最深情地阅读。